大赛章程

——— Competition Regulations ———

第一条 总则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暨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HYA)是一项面向全球高等院校师生及专业设计师征稿的非遗领域重要赛事,是在国际知名设计组织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指导下,国内首创聚焦"非遗进校园"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赛事,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文化传承之需求顺势而生。由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秘书处主办,湖南雨花非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字坊工作室、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泰山学院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协办,由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NGDS)、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毫厘设计工作室、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匠精神研究与教育中心iWe青年社群生长计划等全国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支持。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慰平老师,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纪有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教材主编罗剑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郭梦垚老师,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特邀讲座嘉宾、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戴翔老师,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黑龙江省科技厅等单位聘任专家沈炳老师,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专业主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建纲老师等全国诸多教授及行业专家纷纷对华韵奖设计大赛的顺利举办表示支持和祝福。华韵奖愿联结各方,为国内外高校师生及设计师提供一个展现才华、融合创新的国际化设计交流平台。

大赛以“非遗数字化传承”为核心,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赛事每年举办一届,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师生、专业设计师及非遗传承人开放,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探索我国非遗传承与数字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二条 活动宗旨

大赛以鼓励“非遗进校园”为使命,以催生“设计新思维”为追求,以孕育“新设计” 为目标,以驱动“新产业”为方向,以创造“新价值”为宗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非遗文创数字化交流平台,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活力。以赛事为支撑,弘扬文化多样性,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推动国内非遗数字化创新,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搭建高校师生、行业专家及企业资源协同平台,培育非遗创新人才,提升中国非遗国际传播力,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条 活动背景

近年来,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风靡,全球对中国非遗文化投来青睐目光。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在此背景下,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华韵奖应文化传承之需求顺势而生。

华韵奖设计大赛是在原共青团中央委员,原共青团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原湖北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湖北省消防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武警消防总队原政委毛汉斌老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常委韦启文老师;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原湖北省党代表、原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林幼槐老师;中国航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鄂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教育部航空工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华职教社湖北省社务委员会委员刘启安老师;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赐生老师等社会各界领导前辈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由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夏文沙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张世秀老师,携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内众多高校教授、专业性社会团体、热心非遗的专家学者传承人联合发起,并经上级领导部门备案成立了组委会和秘书处。

华韵奖设计大赛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建纲老师担任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赐生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四条 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

主办单位: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秘书处

协办单位:湖南雨花非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字坊工作室、韩国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泰山学院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家界西教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湖北省积极健康研究院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NGDS)、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毫厘设计工作室、郴州市商标广告协会、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匠精神教育与研究中心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iWe青年社群生长计划、长江书画家协会、武昌教师书画协会

媒体支持: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人民交通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东方网、中国公益新闻网、中华网、顶端新闻、今日头条、今日湖北网、河北广播电视台、一点资讯

评审专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各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专家代表组成。

 

第五条 组委会秘书处

1.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由原共青团中央委员、原团省委宣传部长、原湖北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省消防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原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原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院长、教授、行业领军人物等社会各界领导前辈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联合发起,由全国艺术类院校代表、设计行业协会代表、学会研究会代表、相关企业单位代表组建华韵奖设计大赛组委会。

2.华韵奖设计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设立执行主任一人,秘书处设立:执行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两人,负责主持华韵奖设计大赛日常工作,另设组委会秘书处组成专家人员若干人,秘书处助理若干人。大赛运营负责人一人,运营助理若干人。

3.华韵奖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主要负责协调赛事组织方、各参赛高校、行业专家及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推动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在设计领域的深度融合,开展诸如非遗数字化传承培训、数字设计工作坊等系列活动;承担参赛作品的收集、整理、初筛工作,搭建线上线下作品展示交流平台,组织专业评委团队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同时,负责与国内相关艺术院校、文创产业园区以及海外非遗研究机构进行沟通和活动等学术交流,引入多元视角与前沿理念,提升赛事影响力与国际视野,致力于将华韵奖赛事打造成为非遗创新与数字设计领域的标杆活动。

 

第六条 学术委员会

1.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学术委员会,是为保障赛事的学术权威性与评审公正性而组建成立,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常务委员若干人、行业监督委员和学术委员,以及专家委员会(顾问),适合赛事的学术管理与监督需求。主任委员由资深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高校院长、行业领军人物,常务委员为知名高校教授或行业专家,学术委员涵盖高校学者、行业专家及国际设计组织代表,兼顾学术性、实践性与国际化视野,由行业监督委员进行监督,专家委员会为学术顾问。

2.学术委员会接受国际学术组织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的监督和指导,由大赛组委会秘书处直接管理,学术委员任期一年一届,实行换届制,由大赛秘书处负责日常联络与执行保障。学术委员的日常履职情况,接受华韵奖大赛组委会和秘书处的双重监督。

3.学术委员主要职责:审核或参与制定部分赛事评审标准与学术规范;监督评审流程的公平性与透明度;为非遗数字化创新提供学术支持;处理重大争议申诉及学术不端行为裁定等事宜,维护大赛公正、公平、公开的学术性与权威性。本学术委员会人员架构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最终解释权归华韵奖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所有。

 

第七条 专家委员会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设计大赛专家委员会,设立名誉主席(顾问)一名,专家顾问若干人。作为赛事的核心智库顾问团,汇聚数字设计领域权威专家与非遗传承大师,前者涵盖高校教学、企业技术与管理、艺术创作等多元领域,凭借前沿理论、实践经验和艺术创造力,为赛事注入专业活力,后者包含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非遗推广者,肩负非遗传承与传播重任,推动非遗与数字设计深度融合,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赛事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第八条 评审专家库

华韵奖评审专家(库)目前已收纳各类文化创意与设计方向的专业性评审专家百余位,凡自愿申请,所在单位盖章同意申报,符合赛事评审需求,拥有相应行业影响力和突出贡献的专家,经组委会秘书处同意后可纳入评审专家库。目前,评审专家(库)分别由国内外知名学术设计专家、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天文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澳门大学、湖南大学等985大学和诸多全球知名设计类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专家,国家各部委专家库评审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院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行业大咖、资深企业高管专家组成,均是经过严格审查,进行备案登记等规范化流程后纳入评审专家库,并颁发聘书。

 

第九条 参赛对象

1.本科生研究生组:在校及五年内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及进修生等。

2.高职高专学生组:在校及五年内毕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等。

3.专业性设计师组:在职的专业设计机构,专业设计师等。

4.高等院校教师组:高校在职教师及聘任导师、兼职教师等。

注意事项:每一位参赛者可申报多件作品,每件作品只能申报一个组别,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涉及侵权行为一律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第十条 活动规则

1.参赛选手需严格遵循大赛组委会制定的竞赛规则、参赛流程及评审标准,配合大赛各阶段工作安排。

2.确保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参赛作品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参赛作品为本人(团队)独立创作或基于合法合作完成,不存在侵权行为。

3.上传作品即视为授予组委会在赛事期间及后续相关活动中对参赛作品进行展览、传播、出版等权利。

 

第十一条 赛事特色

华韵奖设计大赛作为国内首创聚焦"非遗进校园"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赛事,大赛以鼓励“非遗进校园”为使命,以催生“设计新思维”为追求,以孕育“新设计”为目标,以驱动“新产业”为方向,以创造“新价值”为宗旨,致力于探寻中国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前沿设计创新理念的融合。由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机构专家组成评审团,赛事与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合作开设海外国际赛道,推动非遗文化国际性现代化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赛事通过构建数字化文创交流平台,联动高校师生与行业资源,推动传统非遗技艺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为文化传承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能。非遗不仅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华韵奖鼓励参赛者立足传统元素提炼文化符号,结合现代前沿设计思维,创作兼具文化厚度与现代审美的作品,助力非遗从历史记忆走向产业新生。

教育部航空工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鄂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华韵奖专家顾问刘启安老师表示:“在当今时代,高校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正需要华韵奖这样的非遗交流平台。同学们参与其中,不仅能深入探寻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还能在与现代前沿设计理念的碰撞中,激发新思维。在校学生们应把握机会积极参与,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铺就坚实道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首届华韵奖的发起,是希望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非遗文创数字化交流平台,促进国内高校师生借助数字技术以创新思维,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拓崭新路径,为非遗焕新发展注入持续性动力,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中。

 

第十二条 征集主题赛事主题与范围

大赛鼓励参赛者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人工智能 (AI) 等手段,围绕以下赛道进行创作:

1.命题赛道:由合作企业或赞助企业协作举办,不设省赛直接国赛评审,免费参赛,获奖比例不超过 5%,发布时间及要求视具体文件。

2.公益赛道:由公益性质组织和单位协作举办,不设省赛直接国赛评审,免费参赛,获奖比例不超过 5%,发布时间及要求视具体文件。

3.非命题赛道

(1)视觉传达类:围绕文化多样性与传统价值保护主题,进行海报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挖掘华夏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

(2)服装设计类:涵盖文化衍生类服装到富含文化内涵的各类服饰设计,借鉴传统工艺与元素,融入现代时尚。

(3)环境空间类:进行文化主题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如博物馆展览空间等,运用华夏文化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元素。

(4)数字媒体类:包括数字动画、互动媒体设计、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体验设计等,以数字技术展现华夏文化内容。

(5)工业设计类:将华夏文化的美学理念、功能智慧融入工业产品设计,注重实用性、生产可行性与文化内涵的平衡。

(6)数字影像类:包括短视频创作、摄影艺术作品,记录、诠释华夏文化,提升影像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表现力。

(7)传统美术类:在国画、油画等传统美术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围绕华夏文化遗产与传统价值主题。

(8)创新创业类:提出与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相关的商业创业项目或创新模式,以商业计划书形式评选。

 

第十三条 赛程安排

每年举办一届。届时以华韵奖设计大赛组委会具体通知为准。

1.赛事启动每年1月新赛季启动,参赛者开始注册,专项赛等内容发布。

2.线上报名每年1月至8月注册账号,提交作品、院校巡讲、线上投稿。

3.省赛评审每年9月至10月非命题赛场省赛评审,获奖信息发布,证书发放。

4.国赛评审每年10月至11月非命题赛场国赛评审,获奖信息发布,证书发放。

5.系列活动每年11月至12月作品巡展及学术活动,新赛季专项赛命题征集。

 

第十四条 评审规则与奖项设置

1.评审规则

(1)非命题赛道:采用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评审形式。校赛由各个院校自行组织评审后统一报名参赛,同时接受个人参赛投稿;省赛由组委会遴选评审专家跨省交叉评审,评选出省级一、二、三等奖,等级奖获奖比例一般不超过各省赛区参赛作品总数的 35%(一二三等奖原则上为 5%、10%、20%),省赛一、二等奖作品推荐进入全国赛区评选;国赛由组委会遴选全国知名专家对进入国赛作品进行评审,国赛获等级奖比例一般不超过入围国赛作品总数的 25%(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3%、10%、12%),省赛区可酌情授予一定数量优秀奖,全国赛区不设置优秀奖。

(2)命题赛道与公益赛道:由合作企业或赞助企业、公益性质组织单位协作举办,不设省赛直接国赛评审,免费参赛,获奖比例不超过 5%,发布时间要求视具体文件。


2.评审专家: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设计大赛评审专家(库)分别由国内外知名学术设计专家、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天文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澳门大学、湖南大学等985大学和诸多全球知名设计类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专家,国家各部委专家库评审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院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行业大咖、资深企业高管专家组成


3.评审标准:各类别参赛作品均由评审专家从创意 30%、技术 30%、审美 30%、规范 10% 等指标进行评分,每个类别安排 3 位以上专家进行交叉评审。


4.非命题赛道丨奖项设置

(1)赛道常规奖项:非命题赛道设立省赛一、二、三等奖和国赛一、二、三等奖等。

(2)赛道特别大奖:非命题赛道设立独立奖项 “全场大奖” 华韵大奖(1 名)、“评审奖”(5 名)、全国金奖(2 名)、全国银奖(3 名)、全国铜奖(7 名),遵循质量原则,奖项可空缺。

(3)优秀志愿者:在小红书和微博平台发布赛事征稿文章,发布后不能删除,同时和身边同学推广比赛参赛,与组委会联系反馈后,视情况进行授奖。

(4)优秀指导教师: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0件以上并成功报名的指导教师,其中至少5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2.指导参赛作品获得非命题赛道特别大奖的教师。

(5)优秀组织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0件以上并成功报名的参赛单位,其中至少5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6)华韵非遗传承优秀设计师: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10件以上并成功报名,其中至少4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7)华韵非遗传承优秀组织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5件以上并成功参赛,其中至少8件作品获得省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8)优秀承办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80件以上;

2.通过官网/公众号发布2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文章;

3.在校内/单位内举办1次以上优秀作品巡展。

(9)优秀协办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40件以上;

2.通过官网/公众号发布1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文章;

3.举办1次以上赛事宣讲活动并及时提交图文资料反馈给大赛组委会。

(10)优秀支持单位:

1.组织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20件以上;

2.通过官网/公众号发布1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文章。

(11)优秀合作媒体

1.官方媒体或粉丝量≥8000的自媒体;

2.发布2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

3.及时向组委会提交宣传反馈。

(12)优秀支持媒体

1.官方媒体或粉丝量≥2000的自媒体;

2.发布2篇以上赛事宣传报道;

3.及时向组委会提交宣传反馈。


备注说明:

1. 所有专项赛道、命题赛道不参与以上所有奖项评选;仅限参加非命题赛道可以参评。

2. 所有"组织参赛作品"包含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创作或单位组织报送的作品;

3. 省赛二等奖及以上涵盖省赛一等奖、国赛一、二、三等奖;

4. 媒体粉丝量以平台官方数据为准;

5. 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

 

第十五条 公示机制流程

1.公示机制流程:所有获奖作品将于赛事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指定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五个自然日,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2.举报受理要求: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对作品原创性、版权合规性等问题提出实名举报;举报须附具身份证明及完整证据材料(如原创设计源文件、版权登记证明、侵权对比图等),匿名或证据不足者不予受理。

3.调查处理机制:组委会在接到有效举报后,将于3个工作日内启动核查程序。若确认作品存在抄袭、侵权或违反赛事规则的行为,将撤销其获奖资格,并视情节追责;核查结果将通过官方渠道向举报人及公众反馈。

 

第十六条 参赛费用

1.华韵奖专项赛道、命题赛道参赛均不收取任何费用。

2.为保障大赛正常运营和评审工作,华韵奖非命题赛道收取一定参赛费用。

本科研究生组、专科组、教师组一件(套)作品报名费 49 元;专业设计师组一件(套)作品报名费 98 元。

3.大赛组委会默认向获奖作者发放电子版获奖证书,如需纸质版证书,可自愿申请,仅收取快递费,以具体通知为准。

 

第十七条 主要经费来源

1.组委会自筹。

2.参赛报名费。

3.企事业单位赞助。

 

第十八条 其他须知

1.专项赛道、命题赛道,免收参赛费。

2.作品上不得出现单位(院校)、系部、姓名及其他特殊标记,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3.若创作过程中使用到现有素材,请在报名表处标明出处。

 

第十九条 知识产权及相关声明

1.所有投稿作品的著作权和署名权归投稿者所有。

2.主办单位对所有来稿并获得等级奖的作品拥有但不限于进行复制用以宣传、信息网络传播、出版、发行、展览、改编等权利。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公告的各项条款,主办单位保留对本公告各项条款的修订及最终解释权。

 

第二十条 参赛声明(凡参赛者投稿即视为认同并遵守该参赛声明和承诺)

1.本人(团队)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参赛作品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参赛作品为本人(团队)独立创作完成,或基于合法合作模式共同产出,不存在抄袭、剽窃、篡改等任何侵权行为,亦未涉及任何可能引发排他性所有权争议的情况。若在赛事期间,经举报、查实参赛作品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等法律纠纷,本人(团队)应自行承担由此引发的全部法律后果,大赛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及所获奖项,已颁发的证书、奖金奖品等也必须全部退回至组委会秘书处,组委会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2.本人(团队)同意并严格遵循大赛组委会制定的各项竞赛规则、参赛流程及评审标准,配合大赛各阶段工作安排,确保赛事顺利推进。

3.本人(团队)承诺在上传作品前已认真阅读附件全部内容,上传作品成功即表示本人(团队)许可华韵奖组委会包括但不限于在赛事期间及后续相关活动中,有权对参赛作品进行展览、传播、出版等事宜,以便于大赛的宣传推广、作品交流以及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4.参赛者提交参赛信息(个人或团队成员信息、作品名称、所在单位等)务必核对准确无误后提交,否则导致获奖证书信息有误,组委会无义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