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简介: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暨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英文缩写:HYA,以下简称华韵奖)是一项面向全球高等院校师生及专业设计师征稿的非遗领域重要赛事,是在CEIDA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指导下,国内首创聚焦"非遗进校园"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赛事,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文化传承之需求顺势而生。大赛以鼓励“非遗进校园”为使命,以催生“设计新思维”为追求,以孕育“新设计”为目标,以驱动“新产业”为方向,以创造“新价值”为宗旨,旨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促进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深度结合。赛事由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秘书处主办,湖南雨花非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字坊工作室、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泰山学院艺术学院、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协办,由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NGDS)、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毫厘设计工作室、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匠精神研究与教育中心、iWe青年社群生长计划等全国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支持。赛事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高级工程师纪有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教材主编罗剑老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慰平老师、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戴翔老师等全国诸多教授及行业专家的支持和祝福,华韵奖愿联结各方,为国内外高校师生及设计师提供一个展现才华、融合创新的国际化设计交流平台。
近年来,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风靡一时,世界各地也纷纷对中国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投来青睐目光。非遗文化正以更具活力、更有互动性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走入大众视野。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暨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英文缩写:HYA,以下简称华韵奖)应文化传承之需求顺势而生。
华韵奖设计大赛是在原共青团中央委员,原共青团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原湖北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湖北省消防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武警消防总队原政委毛汉斌老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常委韦启文老师;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原湖北省党代表、原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林幼槐老师;中国航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鄂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教育部航空工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华职教社湖北省社务委员会委员刘启安老师;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赐生老师等社会各界领导前辈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由江汉区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夏文沙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张世秀老师,携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内众多高校教授、专业性社会团体、热心非遗的专家学者传承人联合发起,并经上级领导部门备案成立了组委会和秘书处。
华韵奖设计大赛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分别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建纲老师担任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赐生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华韵奖设计大赛评审专家库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天文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澳门大学等全国各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教授及行业专家组成。
赛事得到了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人民交通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东方网、中国公益新闻网、中华网、顶端新闻、今日头条、今日湖北网、河北广播电视台、一点资讯等主流媒体大力支持和报道。
赛事评价:
教育部航空工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鄂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华韵奖专家顾问刘启安老师表示:“在当今时代,高校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正需要华韵奖这样的非遗交流平台。同学们参与其中,不仅能深入探寻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还能在与现代前沿设计理念的碰撞中,激发新思维。在校学生们应把握机会积极参与,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铺就坚实道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原湖北省党代表、原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华韵奖专家顾问林幼槐老师对“华韵奖”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他指出,非遗文化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这种融合为在校学生的设计思维注入了源头活水,助力他们开拓创新思路,引导其深入剖析并领悟国家传承文化体系的精髓要义;另一方面,赛事依托校企协同模式,为高校学子的未来就业及创新方向另辟蹊径,无论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创新潜能的激发,还是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深远的价值。
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华韵奖大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赐生老师表示,华韵奖以非遗文化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展现了工业设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通过设计思维的解构与重构,焕发出现代生命力。工业设计不仅是功能与美学的平衡,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全新表达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客座专家、华韵奖大赛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树文化创意联合创始人庞志国俊老师认为,华韵奖以设计思维重构非遗活化模式,驱动非遗从静态遗产向活态资产转型。通过构建跨领域协同生态,联动校企资源打通“文化挖掘-创意实验-商业转化”全链路,赋予设计师作为“文化叙事工程师”的角色,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构东方美学表达。这一以设计为媒介的非遗创新路径,建立了守正与创新的可持续转化机制,形成文化价值与产业动能共生系统。同时推动设计教育从美学训练向文化叙事能力培育转型,构建跨文化设计矩阵,强化了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认知,又拓宽了视野的维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华韵奖大赛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郭梦垚老师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名片,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而应通过活化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华韵奖搭建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这有三方面的重要理由:首先,非遗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次,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中发展而来的,具备内在的生命力与发展潜能;最后,非遗在当代社会依然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传播意义。因此,应将非遗视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科研社群的协作、数字技术的赋能以及场景化构建,让非遗在与时代发展的交融中焕发新生,实现从历史遗存向活态文化的转变。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副教授、华韵奖大赛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安春晓老师表示,华韵奖赛事的举办,有着极为突出的社会价值。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挑战,保护非遗已迫在眉睫。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创新理念的融合,鼓励高校师生创作既扎根传统文化根基又契合现代审美的优秀非遗作品,这对于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教育局美育专家组成员、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华韵奖专家顾问张文老师表示:“成为华韵奖支持单位,是学院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我们将以大赛为载体,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数字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助力非遗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杜帆先生表示:“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栋梁,他们富有创造力和激情。借助华韵奖的平台,能够将小动物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充满创意的数字设计作品中,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人群,为小动物保护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慰平老师,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纪有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教材主编罗剑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郭梦垚老师,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特邀讲座嘉宾、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戴翔老师,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黑龙江省科技厅等单位聘任专家沈炳老师,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专业主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建纲老师等全国诸多教授及行业专家纷纷对华韵奖设计大赛的顺利举办表示支持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