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在华韵奖首届“匠心永续・智造未来”工匠精神国际文创设计专项赛国赛终审决赛中荣获佳绩

时间:2025-09-01 0 点击量:486 作者: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宣传部

近日,华韵奖首届“匠心永续・智造未来”工匠精神国际文创设计专项赛国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由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组织并报送的作品荣得三个全国奖项。

自本届“华韵奖”校赛启动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部署,在专业老师的努力下,对参赛作品进行打磨、完善。我院经过选拔后,11项参赛作品代表产生,最终在舒兴华老师、王嘉乐老师,官毅老师指导下,林心如、邹语荷、林煜兰、三位同学的作品《海上花》《映像·泉州》《非遗木偶:云间戏韵》分别荣获全国三等奖。 

“华韵奖”赛事以引领青年学子钻研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一项面向全球高等院校师生及专业设计师征稿的非遗领域重要赛事,也是国内首创聚焦“非遗进校园”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赛事 。其使命是鼓励“非遗进校园”,目标是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促进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深度结合 。

我院学生立足专业所长,深入开展调研,深挖地方特色亮点,以知行合一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服务泉州文化和非遗传承建设的责任担当,展现出青年学子主动作为、贡献力量的时代风采。

当华韵奖的获奖名单揭晓,我院学子邹语荷用作品《映像·泉州》凭借对古城文化的独特诠释斩获国赛三等奖。这幅作品背后,不仅是笔墨勾勒的泉州风情,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师生共创的艺术修行,让我们走进它的诞生故事,读懂艺术与教育交织的力量。

作品摒弃了对景点的简单复刻,选择以“三重映像”为框架:前景是提线木偶的灵动指尖,中景是古厝下听南音的女子,远景是海边归航的渔船与渔家女——让传统技艺、市井生活、海洋文明在画面中交织,就像泉州本身,多元而鲜活。从初稿到定稿,数次比赛讨论会上的思维碰撞,成了作品最好的“养分”。

作品的成型,离不开学院艺术与教育实力的双重支撑。艺术上,老师团队以深厚的美学积淀,引导邹语荷从“符号拼贴”转向“文化解构”。

比如渔家女斗笠上的簪花,选用了泉州特有的素馨花与含笑花,色彩既呼应海浪的蓝,又带着市井的暖;背景的渔船帆影,用淡墨晕染出“海丝起点”的朦胧历史感,让写实与写意达成平衡。这就是《映像·泉州》的故事,也是学生们用艺术与教育,向文化致敬的方式。

另一个喜报!我院学生林心如凭借出色的表现,一举斩获华韵国赛三等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作品《海上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闽南地区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仪式、色彩斑斓的手工艺品以及热情好客的本土居民。此外,泉州古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挖掘其中古老的传说和人物传记,将历史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内涵。

过程中,指导老师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从作品的选题到进一步的细节修改,都给予了学生悉心的指导与帮助。同时,林心如同学耐心打磨自己的技艺,对作品进行精心创作。此次获奖,是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我院艺术教育实力的生动体现。我院秉持着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同时,这也激励着更多的艺教学生以林心如同学为榜样,积极参加各类赛事,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另一个喜报!我院学生林煜兰也在在华韵赛中亮眼发挥斩获国赛三等奖。她的作品《非遗木偶:云间戏韵》灵感源自闽南提线木偶,借提线木偶灵动形态,重塑嫦娥奔月经典神话,让木偶化身神话主角,在圆月的背景下,与历史诗意对望。画面巧妙铺陈多元元素:环绕的祥云呼应神话意境,增添空灵仙气;水仙、蝴蝶兰等繁花点缀,注入闽南地域生态活力;泉州特色建筑东西塔与现代塔楼并置,串联古今时光脉络。展现闽南文化独特韵味与传承活力。

创作之初,她讲到也会陷入灵感的荒原,思维如枯竭的河床,难寻创作的溪流。幸得老师指引,穿透迷雾,一步步重新面对自己作品 。

这是师生携手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我院“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理念的有力证明——当艺术的敏锐感知遇上教育的悉心引导,便能让每一笔都蘸着文化的温度,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传承的桥梁。


图文编辑|舒兴华

平台编辑|吴雨柔

审核|黄怀宇

终审|张文

出品|艺术与教育学院宣传部

(本文内容转载自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宣传部官方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错误或者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原文链接:喜报│艺术与教育学院在华韵奖首届“匠心永续・智造未来”工匠精神国际文创设计专项赛国赛终审决赛中荣获佳绩